学习思考丨借特区之“特” 创常德之“新”——赴深圳园区考察心得体会
作者:孙德
根据市政府安排,3月11日-15日,我有幸参加了市产业立市办组织的第一批市直经济服务部门业务骨干赴深圳园区考察活动。此次考察颠覆了我对园区管理的理解,全过程没有感受到对招商引资的担忧,对各种协调的苦恼,园区管理者谈得最多的是成本利润,是发展信心。现就如何借鉴深圳园区的“特”,推动常德园区出“新”谈一些体会。
一、感受深圳园区的“特”
此行先后考察了深圳市龙华区和南山区的10个园区,个个特色鲜明,我在三个方面有感:
1.民营园区“小而精”。我们在龙华区考察了颐丰华创新产业园、硅谷大院和宝能科技园等8个园区。以上园区的特点是全部为民营,面积普遍不大,着力打造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文化创意和大健康等产业为主的精品园区。龙华区基本没有由政府(国有平台)直接管理的园区,所有园区都是市场化运作,由运营方独立管理、自负盈亏,政府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政策支持,二是产业定位。
2.国营园区“高大上”。相比龙华区园区的“小而精”,南山区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大上”。一是投资方实力雄厚,园区由国有投资平台——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211亿元建设并运营,该公司资产总额约5500亿元,控股和参股上市公司13家;二是土地利用率高,项目占地仅300亩,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容积率高达9.4;三是集聚优势明显,周边腾讯、百度等知名企业总部林立;四是内部功能相当完善,园区12栋建筑连为一体,办公、住宿、政务、购物、医院、幼儿园等设施和服务齐全。
3.孵化园区“专且精”。 我们在南山区考察的中国科技开发院是国内领先的孵化机构,该院的优势一是体现在“专业”,采用的是流水线式的孵化模式:专家团队筛选项目入园——自有资本入股——技术和人才资源支持——项目产业化;二是立足打造精品项目,专家团队对拟孵化项目严格评价,园区先后引进孵化项目约1200个,目前在孵项目147个,投入资本平均回报率约11倍,最成功的一个项目孵化周期为3年多,回报率300多倍。
二、浅谈常德园区的“新”
深圳园区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市园区不应只埋头经营,还需开放思想,推动创新。
1.企业+平台,推动我市园区招商方式的创新。园区运营模式的不同导致了招商方式的差异。我市现有产业园区均由政府派出机构直接管理,招商方式主要是“政府对接企业”,靠政府提供的政策和服务推动项目落地。深圳民营园区招商是以“平台对接企业”,运营平台利用政府的政策,加上自身的资金和资源推动项目落地,并通过收取租金和股权投资盈利,即符合“市场化”趋势,又可以解放部分政府职能。虽然我市部分园区也有类似的“园中园”项目,但要么规模小,要么不是由专业的平台管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运营。各区县市政府(园区)可部分借鉴龙华区的做法,在进行直接招引企业的同时利用运营平台招商,根据自身“几主几特”的产业布局,招引有实力的专业运营商落地,政府不参与管理,在土地、厂房、税收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
2. 资金+团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我市现有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与中开院相比,主要不足是没有专业的资本参与,没有强大的评估团队,主要靠提供办公场地,提供政策和服务进行孵化。中开院在资本参与方面采取市场化运作,在评估团队方面有专家咨询委员会、孵化与投资专家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等专业机构,能较准的筛选项目,较好的控制风险。各区县市政府(园区)可加强与中开院等高端孵化机构对接,引进先进的孵化模式,聘请专家、投入资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另一方面可承接外地成功孵化的项目,招引优质科技型企业落地。
3. 服务+政策,推动我市园区帮扶企业创新。一是创新服务手段。龙华区设立有政策查询系统,服务对象在网上可查询所有政策,不需通知,不需宣讲;有诉求分拨系统,客户诉求由系统分拨到相关部门解决,企业不需要上门寻求服务;深圳湾科技生态园服务窗口100%一窗办、一网办、一次办,所办事项全部由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协同审批、统一窗口出件。二是创新政策帮扶。企业帮扶除要进一步加大工业发展资金的投入外,还需借鉴深圳的帮扶办法,如深圳市对引进人才的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方面出台政策,龙华区按引进人才应纳税收入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奖励,帮助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