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从沿海到内陆大转移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调查,今年以来,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河北6省的纺织行业2/3的企业平均利润只有0.62%。空前压力之下,纺织产业近期出现由沿海向内陆梯度转移趋势。
重压之下:纺织业优势仍在
由于人民币升值、土地等资源和能源产品价格大幅攀升,企业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急剧增加,加上国家大范围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等因素的影响,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传统的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纺织产业承受空前压力。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的海外买家接受了中国纺织产品涨价的事实,没有出现订单大规模转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说。
吕政在分析这一原因时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制成品的出口国,其他地区无法替代中国的出口产量。另外,在企业的配套生产、规模生产以及工人的整体素质、生产技术上,中国仍然占优势,这一优势越南、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很难在短期内复制。
吕政认为,中国不可能像日本、韩国那样在生产成本上升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全部转移到生产要素成本更低的国家。中国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也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找到一条在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的情况下,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的出路。沿海接单:内地加工路径初现
“尽管越南、印度等国比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给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挑战。但是更多的东部纺织企业选择向内地转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弥补方式。”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说。
在我国,东部地区和内陆地区有相似的文化环境和法律规范,对于东部的纺织企业而言,能规避投资风险。此外,近年我国内地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提升,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了投资商的目光,产业向内地转移,既可满足外需又可兼顾内需。
20年前,我国形成了面向国际市场的海外接单、沿海加工纺织服装行业的运营模式。范剑平预测,今后,中国将会逐步形成沿海接单,内地加工,内外市场共赢这样一个新型的纺织服装业的运营模式。产业转移:配套体系不可或缺
目前,很多内陆地区为了吸引沿海纺织企业到内地投资,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非常强调自己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以及在环境生态承载能力方面的较大空间。
“事实上,从中国经济发展来看,中西部地区除了要加快发展之外,在保护生态方面还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如果盲目发展,不顾土地、资源、生态以及劳动力等方面的承载能力,过分夸大内地在这方面的优势,那么,就会重新步入东部地区在承接国际转移过程中的一些误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王微说。
王微建议,中西部地区应为未来经济发展留有空间,实现长期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和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使产业转移和承接科学而非盲目。
王微认为,产业发展不是几个工厂的集聚,而是一种产业网络的形成,尤其是相关配套体系的完善。他建议,首先要实现集约式发展。要依托园区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和集约利用,尽快形成产业规模。通过集群的快速发展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稿源:中国企业报
重压之下:纺织业优势仍在
由于人民币升值、土地等资源和能源产品价格大幅攀升,企业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急剧增加,加上国家大范围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等因素的影响,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传统的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纺织产业承受空前压力。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的海外买家接受了中国纺织产品涨价的事实,没有出现订单大规模转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说。
吕政在分析这一原因时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制成品的出口国,其他地区无法替代中国的出口产量。另外,在企业的配套生产、规模生产以及工人的整体素质、生产技术上,中国仍然占优势,这一优势越南、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很难在短期内复制。
吕政认为,中国不可能像日本、韩国那样在生产成本上升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全部转移到生产要素成本更低的国家。中国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也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找到一条在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的情况下,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的出路。沿海接单:内地加工路径初现
“尽管越南、印度等国比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给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挑战。但是更多的东部纺织企业选择向内地转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弥补方式。”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说。
在我国,东部地区和内陆地区有相似的文化环境和法律规范,对于东部的纺织企业而言,能规避投资风险。此外,近年我国内地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提升,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了投资商的目光,产业向内地转移,既可满足外需又可兼顾内需。
20年前,我国形成了面向国际市场的海外接单、沿海加工纺织服装行业的运营模式。范剑平预测,今后,中国将会逐步形成沿海接单,内地加工,内外市场共赢这样一个新型的纺织服装业的运营模式。产业转移:配套体系不可或缺
目前,很多内陆地区为了吸引沿海纺织企业到内地投资,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非常强调自己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以及在环境生态承载能力方面的较大空间。
“事实上,从中国经济发展来看,中西部地区除了要加快发展之外,在保护生态方面还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如果盲目发展,不顾土地、资源、生态以及劳动力等方面的承载能力,过分夸大内地在这方面的优势,那么,就会重新步入东部地区在承接国际转移过程中的一些误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王微说。
王微建议,中西部地区应为未来经济发展留有空间,实现长期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和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使产业转移和承接科学而非盲目。
王微认为,产业发展不是几个工厂的集聚,而是一种产业网络的形成,尤其是相关配套体系的完善。他建议,首先要实现集约式发展。要依托园区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和集约利用,尽快形成产业规模。通过集群的快速发展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稿源:中国企业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