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风采|艺术的畅想
市工信局离退中心二轻支部 熊振华
艺术是人类的梦想,是最迷人的精神享受。
艺术能渗入灵魂、滋润心灵,具有极大的震颤和激励作用。
一、 艺术与情感
艺术是个性的充分展现,是人类反映自然界和心灵的一种表现方式。典雅而充满诗意的艺术,是人类伟大心灵的构建。
艺术是发掘不尽的,它能揭示灵魂深处的情感和奥秘。它具有纯洁和震撼人心的美感,给人快乐和愉悦的感受,是任何其它活动都无法比拟的。
艺术是人类培植的花朵。它在形成之前,已经积累和酝酿很久了。震撼心灵的情感,大多只有从艺术中了解和领悟。
艺术必须经过情感的反复锤炼,而不是急就章和顺口溜。情感的美,大多是在欣赏过程中,并在心灵参与和不断补充中完成的。
灵感和创意,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要素,否则,艺术情感的表达一定是劣质的。
没有情感的艺术作品,是不可想象的。缺失了情感的作品,无异于冷冰冰的政治文章或学术论文,与艺术是毫不沾边的。
在艺术构思中,往往在几个关键点将情感悬置,不让它一下子跑到终点,而是在最后推向高潮,这样的运用常常是最有艺术效果的。
在创作上直接传达高涨的情感,往往是浮夸的。只有产生心灵共鸣的作品,才有启迪性或艺术的感染力;这就是情感的作用。
艺术的领域是永恒的。艺术家每隔一段时候,就需将情感仓库盘点一次,并把情感调色板的颜料备足。
情感颜料数不胜数,除了兴高采烈、热血沸腾、激情澎拜外,伤感、忧郁、惆怅、朦胧等等,都是一种情感,运用到艺术作品中,也具有极佳的美学色彩。
在艺术的王国里,创作者只要奠定了自身的地位,那么其影响力必将超越它诞生的地方。艺术情感的力量,在于它能征服灵魂。
艺术是灵魂的事业。诗意的想象力,能拓展情感的深度。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没有什么艺术,比音乐具有更强大的情感穿透力。
对于诗人和哲学家而言,艺术是内心的诗、抒情的奔放和富于哲理的冥想。
艺术是心灵的镜子,它魔术般地把情感的门打开,让情感的灵魂无所遮蔽。它渗入情感深处,将心灵情感的密室解锁,从而抚慰人类的痛苦。
艺术是对生活与情感的调剂,而非身心的苦役。艺术家大多具有多方面的学养,相互借鉴、触类旁通。他们通过涉猎其他艺术门类、人文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知识范畴,从而跨越了自身艺术专业的局限,将艺术的触角不断延伸。
二、 艺术的面纱
艺术是杜绝说教的,否则就会丢失灵性,枯燥乏味。纯粹的艺术、自由的艺术、不是说教,它不受陈旧规则的限制。伟大的艺术作品,能表达各种矛盾的思想、美好的平静,以及诗一般的清新。
不同艺术虽然都有各自的边界和限制,但艺术家却可以打破某些过时的规则,从而创造出全新的艺术类别。
真正的艺术创作,是进入到神秘的精神领域-即潜意识,使创作处于全天候,在潜意识中不断产生创意。
艺术家从潜意识中获得灵感,从而做出独一无二的艺术贡献。他们对作品的打磨,往往到了呕心沥血精雕细刻的程度。
艺术家有一颗不老的童心。他们视艺术为生命的帝王,是高于一切的上苍。艺术家是寻梦者,在内心的琴键上,不断和自己的灵魂进行对话。
好的艺术作品既有形象性,也有思想性。唯如此,作品才能超越时间和地域,走向世界。
艺术素养的积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艺术的成功,必须凭借个人独特的才艺和极致的体验和训练。
艺术与科学的真理殊途同归,其中有一条隐蔽的线将它们在哲学的高度上连接起来。
艺术家的使命就是创造。创作是艺术家的第二生命。艺术家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把人类生存的天空烘托得极其壮观。
优秀艺术家的想象力异常丰富,他们的判断力高度准确,鉴别力异常敏锐,对作品的审视到了极为苛刻的程度,绝不让未经反复打磨与雕琢的作品轻易展示。
美是一种艺术。某些艺术之美无法表述,它在语言穷尽的地方,在惊掉下巴的地方。与严格和精心的艺术构思相比,艺术上的即兴创作,等同于敷衍塞责走过场。
艺术创作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更是一种享受。只有艺术才能把痛苦变成欢乐。
作品是创作出来的,不是捧出来的。靠小圈子的吹捧,无法诞生真正的艺术作品,也难以产生伟大的艺术家。
艺术家的目标专一,他们不畏严酷的环境和苦难的生活。他们的成功,在于牢牢地把握了艺术本身,而与此无关的则统统去掉,包括功名利禄。因此与俗人眼中的成功定义往往是背道而驰的。
卓越的艺术家,必先有优越的修养与渊博的学问。大艺术家兼有包容性和驾驭力,既能包容广阔的题材和多样的风格,又能驾驭自己独特的才能。
创作需要天赋和学养积淀,需要特立独行和孜孜以求,心性漂浮的人是无法胜任的。
创作常常会陷入低谷期、过渡期和高峰期,并在其中往复循环。对于鲜活的灵性而言,创作是一个永远无法被替代的技能。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几乎都离不开哲学。如果没有哲学的底蕴,是谈不上思想和艺术深度的。尼采作为德国哲学家,他并未构筑体系性的哲学专著,但他的散文却飘逸出人生的哲理,发人深省、令人不忍释卷。遗憾的是,他只活了56岁。
散文随笔一类,自由度较大。尤其是随笔,融思想性和哲理性于一体。用文字书写着烟火岁月、书写着人间冷暖、书写灵魂的挣扎……,读来往往一气呵成、发人深省。
只有文字才能渗入理性的最深处。发散而至形象,收敛而至抽象;再优美的旋律也只能激起情感的涟漪,难以进入思想的层面。
鲁迅的杂文短小,但其中有些是思想随笔,堪称思想的蜂王浆。鲁迅虽然没有构筑体系性的思想专著,但他的杂文却胜过了许多诠释型学者的皇皇巨著。
欠缺哲学底蕴和人文科学支撑的作家,其认知水平和思维视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论其名气多大,地位多高,只要付诸笔端,其短板就无法遮蔽。
诗歌是人类灵光的闪现,值得品味和欣赏。诗歌呈现的艺术思想,是蒙着面纱出现的。此时,朦胧、惆怅、伤感和忧郁都具有了美学意义。
文字的力量足以穿透人心直抵灵魂的深处。文字在相当程度上是诗人灵魂的寄托,是赋予他们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将心血融入文字,用文字表达自我。诗人往往刻意掐断逻辑,让梦幻跃然纸上,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诗的手段是感觉和意象,但意象的碎片难以映显完整的存在。诗歌应该有意蕴,有诗情画意,不要太直白。某些诗歌痛苦而沉重,它们成了诗人安妥灵魂的容器。
小说,说穿了是靠一个个细节来构建的,而没有生活的原声底色,细节不生动,没有立体感,作品也就失去了生机。长篇小说的创作离不开生活的积累和写作功力,短篇小说更需要结构精练和语言的升华。
单纯的文字本身,是没有温度和情感的。当作家将文字变成文学的时候,它就有非凡的气韵了,能与人的心灵世界沟通,安抚着尘世的我们。
文章不是文字的排列游戏,也不是概念积木的堆砌,它有其内在的逻辑主线贯穿其中。
文学作品,应该有思想的融入,如果光是一些花鸟虫鱼、旅游日记、卿卿我我一类小清新,就太没有意思了。这样的作品,是毫无思想深度的,也难以有什么艺术性。
艺术都会蔓延。各种艺术之间并非壁垒森严;相反的,经常有一种艺术跨入另一种艺术的门槛,追求并找到更完美的表现形式,从而得到超绝的发展。
不管什么奖,作品终须由艺术价值和思想水平说话,一切自我拔高和小圈子的吹捧都是枉然。
借助艺术尤其是音乐,人类可以从痛苦中解脱出来,音乐是抽象的,能使人获得超越时空的体验。
一个优美的短句、一抹美妙的线条并不是艺术。某些艺术作品,特别是书法,似乎有一种神奇的代偿功能-作者的地位,往往使作品出现了晕轮效应。
三、经典无分店
卓越的艺术必须独创。艺术最讲究独特和新颖性。一切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没有自己的特色,注定没有立足之地。
创作个性,是艺术家的灵魂。如果不做到与众不同,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只有下苦功、反复推敲,才能出奇制胜。
独一无二,是艺术创新的要求。创作中应做到新、奇、特,使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离开了个性和差异化,艺术创新是不可想象的。
经典作品巧夺天工,是灵性的勾兑,是生命开出来的花朵。真正的艺术家终究会融合在自己的艺术里,他们除了艺术的追求别无所求。
创作是真情的抒发、情感的吐露,特别是那些有特殊生活经历的人。创作也是精神与体力的长跑,是与时空较量的事业。如果没有坚韧的意志,很难坚持到最后。
创作不仅仅是某种艺术形式的排列组合,更是灵性的流淌,精神的张扬。语言鲜活、青枝绿叶,就像泥土中生长出来的一般,这样的文字,就会令人眼前一亮、怦然心动。
创作是一件很个性的事情,每个人的做法不太一样。如果把创作当成兴趣,那就自由发挥,想写就写什么,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和约束。没有心理包袱,就容易写出好作品。
发挥独特性,创造出属于自己独有的作品。一味地追随别人,就会丢失自己鲜活的魂灵。
艺术家不是工匠,作家不是写手。他们悠然地行走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他们一旦有了超出传统的创造,就会造就一个新传统。
每部经典作品的形成都不是顺其自然的,少不了各种偶然因素和人为操作。让作品在整体和局部构成上都能体现逻辑精神的基础。
创作最怕拉开架势的说教,说教色彩过浓就会极大地毁损艺术形象。
把心血托付给文字,文字绝不会负于你。用心血写成的作品,心血就会化为精神,这样的作品就具有了神韵。古代很多伟大诗人的佳作,都是在不得志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作品只要融入了心血,便会呈现精神的绿色。满足于自己的学问不多或没有哲学底蕴的作者,大多只能写一点小清新。
缺少灵性的文字,是很难读下去的。某些名人作品缺乏思想性和启迪性,只是有一点雅趣而已,没有必要抬得那么高。
写作是心灵的自我对话,以性灵为主,不要为章法所役。任何花样文章,无论出自何人之手,注定会与浅薄勾肩搭背,与思想绝缘。
只有痛彻心扉的感悟,才有力透纸背的文字;只要耐得住寂寞,即使陷入思维阻塞和文字滞留处,也会从容的破茧而出。
用随笔阐述人生哲理,用心血和格言撰写的文字,并非适合所有人阅读,只有那些洞悉了人生真谛的人,才能深刻领会并产生灵魂共鸣的。
只有充分吸收和运用最有特色的文化积累,才能创造出高水平的艺术作品,而不会满足于江湖术士般的雕虫小技。
真正的作品,不是作业,不是标准答案,它具有多义性和多解性。不是涂抹口水的心灵鸡汤,而是独有的心血凝结。
创作是一种修行,体验是创作的前奏。真正的作品一定是心血的凝结,而不是无病呻吟的产物。我曾在《思维价值学》一说中写过:“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作品都是熬出来的,是作者将丝丝缕缕的思绪梳理成型,将灵感的火花连缀成篇,将思维的碎片化为沉默的草稿。”
有深刻思想的作家不多,不少作家让情感肆意流淌,从而淹没了所有的思想。
创作是一种需要,是最大的幸福,也是最公平的事业。一个人的创作动机并不是理智,而是需要。任何重大的艺术成就,都是由有独创精神的人完成的。
创作是我们和世界交流的方式。在创作的时候,我们最接近本真的自我,不论写作、绘画、歌唱和演奏亦如此。
艺术家在作品中展示自己的真性情。他们远离因袭俗套、人云亦云。越是卓越的艺术家,越是站在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上,所以曲高和寡是他们的必然归宿。
四、精神的朝圣
艺术创作是精神的朝圣。文学艺术是人生最精美的享受。创作应直指内心、精神和灵魂。真正有价值的好作品,必定是一个执着于创作的人,下笨功夫熬出来的。
创作是精神的朝圣。切忌片面追求辞藻华丽,也不能一味追求诗情画意的唯美主义创作。文章,不在于文字的华丽,而是将思想渗入文字,从而达到艺术欣赏和思想启迪的目的。
创作除了自娱自乐,也是一种心理的自愈。写作成了疗愈痛苦的方式。有些事不记下来,就永远消失了。越是创作,越能抵御负面情绪的侵扰。
文字组合是需要天赋的。只要创作永不停歇,时间会说话、作品会说话、读者会说话。总之是拿实力说话,有好的作品,才会名至实归。
创作可以净化心灵。在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中,你将心无旁骛、远离锱铢必较,忧愁和烦恼无法驻足,从而有利于增强身心的免疫力。
写作能平复人的心绪。人孤独无助的时候,写作可以倾诉烦闷,让自己从痛苦中走出来。
写作也需要一些底气。生活与写作,一边是现实,一边是精神寄托。因此,写作能考验一个人能否战胜孤独,能否有恒心,能否沉淀自己,从而让自己的思想和内心都得到升华。
对于创作而言,它的精妙在于永远在探索和攀爬的途中,无法攀上艺术的顶峰。在你登上一个山顶时,更高的山顶却在远处等待你,永无止境。
创作应该融入自己的思想和独特观点,独辟蹊径的文字,具有惊鸿一瞥的效果。
真正的文学大家,几乎都是经历了无数磨难才写岀不同凡响的好作品。
对于痴迷于创作的人而言,时间在悄悄地流逝,作者完全忽略了夜深是何时,灯下的笔,驱使他们永不知疲倦的攀爬。
真正热爱艺术的人,艺术不但是生活一部分,也是生命一部分。艺术,是人类灵魂的一部分。
形而下的生存智慧过于发达,形而上的情思必定被阻断、被遏制。
再伟大的艺术家,也不过是创作了人生的一鳞半爪而已。然而,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却能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不断增砖添瓦。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