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转载【我和我的新中国·离休干部口述实录③】从百业待兴到蝶变创新
离休干部口述实录
转载《常德日报》2024年10月18日第3版
杨丕君/口述 记者 王敏/整理
人物档案
杨丕君,1933年出生于湖南常德,1949年9月参军入伍,1952年转业后在多个工厂企业工作,连续多年获评先进工作者,1982年在工业一线入党。1989年离休后,她不忘党恩,乐于奉献,获评常德市道德模范、湖南省百佳老党员志愿者。
人物金句
“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在于奉献。”
“常德工业的飞跃蝶变,是一代代常德人接续奋斗、拼搏进取的结晶。”
杨丕君接受记者采访 见习记者 杨宛霖 摄
我有一个座右铭: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别看我今年91岁了,我还坚持每天摘抄人民日报金句呢!我这一辈子啊,亲历并见证了常德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过程,看到了常德工业75年的腾飞之路,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
一
我出生在穷苦的旧社会,家住常德城的上南门。那时候,常德城就是一长条街,从东门到西门,一排排都是窨子屋。我家里也穷啊,母亲又走得早,我们几姊妹经常到下南门挑水,3担水赚1分钱。
解放前,国民党连年内战,向老百姓征收各种苛税,市场萧条得很,商户都倒闭了,好多人流离失所。我们老百姓迫切地希望和平解放、生活安定。
1949年7月29日,常德终于迎来了解放,城里一下子来了好多解放军。我还记得,一打开门,就看到解放军整整齐齐地坐在阶沿上,军队纪律相当严明,对群众秋毫无犯。他们训练之余就在街上拉些横幅啊,贴宣传画啊,有部队生活的场景,也有他们给老乡挑水的画面。有时候,他们在下南门表演节目,演《白毛女》《刘胡兰》等等,城里的老百姓都赶去看,那个场面真的热闹。
那年我刚好16岁,解放没多久就报名参加了常德军分区军政干校。我记得,那批有500多人被录取,都是些穷人家的孩子,每个人背个大布袋子,一起坐船到德山报到。部队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有饭吃啊,还可以学知识,一个个都珍惜得很。再说,咱们穷人翻身做了主人,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我们每天训练后就拉歌啊,唱的“东方红、太阳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革命歌曲,我现在都唱得来,真的好听。
常德军分区军政干校第一期同学纪念旧照 资料图片
3个月后,我被分配到四野四十七军一六零师政治部宣传队,当文化教员,教战士们认字。
回想起来,这段时间的学习很宝贵,是我参加工作以后的早期教育。经过这种革命的熏陶,我们当时的这批年轻人对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在于奉献。
二
解放之初,要说我们常德的工业啊,那真的是一穷二白。新中国刚刚成立嘛,百业待兴,经济基础还是薄弱。
你们听说过“老虎钳上出马达,山窝里飞出金凤凰”的奇迹不?那是1958年常德工业人的励志故事。那时德山孤峰塔下没有路,没有运输车,为了建常德市电机厂,那些工人就肩挑手扛,硬是把建厂材料从老码头一箩筐一箩筐地挑到工地;没有生产技术,没有生产机械,他们就用双手一点一点锤打。这种敢闯敢拼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呢。
我这辈子跟工业的缘分不浅。1952年转业后,我到过几个大工厂里工作,条件也相当艰苦,但是分配我做什么工作,我都要努力干好,干成先进。
这里我还要讲讲我的老伴高振远,他是工业线上和我并肩作战的好同志。他在南下路上落下了胃病,后来接受手术治疗,胃切了80%,十二指肠切了三分之二,相当于一个残疾人,但他还是继续工作,心里装的都是党。
夫妻挑战,你们听说过没有?我们那个年代还蛮流行。1952年,我老伴被抽调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临别的时候,他就跟我发起挑战,“我争取立功,你争取入党!”
荆江分洪工程,30万军民奋战75天胜利完工,那也是创造了工程建设的奇迹。我老伴在工程一线吃得苦,又霸得蛮,果然就捧回了特级劳模的勋章。我满心欢喜,又心有惭愧。我1953年写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没能如愿入党。我当时就想啊,我们的党太伟大了,怎么可能轻易靠近呢?
对于入党这件事,我始终没有放弃。
上世纪70年代,我在常德地区柴油机厂工作,我老伴是厂里的党委书记。我不想拖他的后腿,上班总是走在别人前头,从不迟到、早退。我们周末也不休息,一起搞生产,那叫一个热情高涨。
当时,常德地区正大搞柴油机生产会战,建成了10条柴油机生产流水线,其中就包括常德地区柴油机厂的机身、缸盖、曲轴、凸轮轴和总装,石门县农机一厂的连杆,汉寿县机械厂的飞轮等生产线,达到了年产8000台的生产能力。那个生产规模真的是空前,一些国际友人都来观摩学习。
国际友人参观常德地区柴油机生产会战 资料图片
1972年夏天,常德地区遇到了百年少有的大旱,正是抗旱的关键时刻,全区220台柴油机因缺315轴承不能运转。常德地革委机械工业局马上组织常德市轴承厂等单位,开展315轴承生产大会战,两个多月生产315轴承900多套。一下子,220台柴油机同时运转起来,挽救了6万多亩禾苗。
就是在常德市轴承厂,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82年12月20日,在鲜红的党旗下,我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三
回顾那些年常德工业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低谷也有辉煌。
就说上世纪70年代的柴油机生产会战,耗资大,收效不明显。1980年,常德地区推行工业改革,关闭、叫停了一些亏损企业。在这次改革中,因亏损严重一度停产的常德地区柴油机厂转为常德第二纺织机械厂,主要生产苎麻纺织机械。我在这个厂干了两年,当时厂里搞技术革新,填补了国内、省内纺织机械生产好多项空白呢。
纺机厂工人在检查产品(常德市档案馆供图)
我当时就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给工业带来了新活力。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的浪潮下,一批工业企业涌现出来,比如常烟、桃纺、德山酒、武陵酒等等,在全国渐渐有了名气。这个时候,常德工业就奠定了“烟都、纺城、酒乡”的基本格局。
那段时期,我在常德市轴承厂当工会干事,主要搞调解。讲起调解,那我还是省里的先进呢!有一年,厂里扩建厂房,占用了当地生产队的土地,群众不干,闹得不可开交。我就把生产队支书、群众代表喊到一起,面对面沟通,讲厂房扩建是响应国家号召,小局要服从大局,很快平息了纠纷。
时光真是飞逝啊!转眼我从常德市轴承厂离休已经30多年了,往事还历历在目呢。问我离休后有什么感言啊?还是那句话,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在于奉献。离休了也要尽己所能,发挥余热。
离休这么多年,我一直关注常德工业的发展。从一些后辈口中,还有新闻报端,我很高兴地了解到常德工业的飞速发展,一批名企、名品成为常德的“金色名片”,比如“芙蓉王”、中联重科、中车新能源、金健米业等等。常德工业也拿下了一个个“世界冠军”“亚洲之最”“中国第一”。可以说,常德工业真正实现了从“一枝独秀”到“百花竞放”的蜕变。
2023年4月,全球最大的塔式起重机在常德市下线。记者 刘颂 摄
更令人振奋的是,2021年起,常德连续3年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一个农业大市实现“制造百强”的梦想,真不容易啊。常德工业的飞跃蝶变,是党委政府英明决策的结果,也是一代代常德人接续奋斗、拼搏进取的结晶。我相信,厚积薄发的常德工业还有后劲,还将迎来下一个春天。
洞庭之滨、鱼米之乡的常德,工业基础一度薄弱。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常德地区国有工业企业仅1家,私营小企业和作坊74家,工业总产值不到300万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方针,常德在探索中前行,确定了“吃饭靠农业,用钱靠工业”的发展思路,常德工业迈出了萌芽发展的坚实一步。
改革创新,步履铿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常德工业开启技术大改造、品牌大创新,常烟、常纺、桃纺、德山酒、武陵酒等一批工业企业崭露头角,一批闻名全国的“常德造”相继萌发,常德成为远近闻名的“烟都、纺城、酒乡”。
在较长的一段时期,“一烟独大”的产业格局成为制约常德发展的软肋。开放筑基,拥抱世界。近年来,常德市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烟草、数字、农产品精深加工“四大千亿产业”,布局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与高技术转化应用“四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逐步从“一烟独大”走向“多点支撑”。
从农业大市变身制造强市,“常德造”飞往全球各地。常德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5.82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4385.7亿元,71年间增长了750多倍。
如今,常德市委市政府在遵循战略指引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锚定“三个高地”、推进“二次创业”,加快构建“4+3”现代化产业体系,擘画出“到2026年末,全市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位居中部地区同类城市前八强”的宏伟目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