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勃生机春满园——常德工业经济“十三五”回眸、“十四五”展望
岁末年初,行走沅澧大地,各园区一派繁忙。一座座智能新工厂拔地而起,一条条生产线忙而有序……处处都能感受到勃勃生机与活力,让人仿如置身于春色满园的诗画美景中。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刚刚走过的“十三五”,常德工业经济迎来了大发展期,厚积薄发释放出了强劲动能,展现出了工业经济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常德市委市政府实施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以来,常德工业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开拓创新,迎来了大提速、大跨越、大发展的崭新阶段,书写了一张又一张的精彩答卷!
五个破千
规模工业增加值
突破1000亿元,达到2019年的1102.3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3
规模工业企业
突破1000家,从2015年的969家增加到1433家
装备制造产业
成为我市首个突破千亿的产业
千亿园区
常德经开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跻身“千亿园区”
标准化厂房
全市园区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突破1000万平方米,达到1150万平方米
乘风破浪 厚积薄发“十三五”
五年时间里,常德工业留下了坚实的奋斗足迹。这是乘风破浪的五年,工业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实现新跨越。
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一个个场景和细节背后,是常德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展现出的韧劲和底气。
这五年,工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五年奋斗,成功实现“5个破千”: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2019年的1102.3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3;规模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从2015年的969家增加到1433家;装备制造产业成为我市首个突破千亿的产业;常德经开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跻身“千亿园区”;全市园区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突破1000万平方米,达到1150万平方米。
这五年,工业影响提升新高度。扩大了全国影响,常德被工信部评为2019年度全国10个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州之一,并被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通报表彰为“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的地方”。争取了全省位置,落实制造强省建设、工业高质量发展等9项工作先后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赢得了全市认可,市工信局绩效评估连续3年获评“优秀单位”,市人大优化经济环境、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评议均得分排名第一。
产业发展迎来高光时期
2020年12月中旬以来,汉寿的湖南梅百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台湾荣祺食品加工产业园暨特色农业产业园项目”、湖南中镆科技有限公司“建筑铝模板项目”先后投产。津市投资10亿元的宁能热电、5亿元的湖南引航生物一期和经世新材料一期等重大项目先后投产……各区县(市)新开工亿元工业项目正在沅澧大地竞相绽放。
2016年以来,全市亿元工业项目新开工超过450个、新投产超过270个。
五年来,常德策马扬鞭,积厚成势,积极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做好建链补链延链文章,全力为产业赋能升级。重点打造工程机械、烟草、健康食品、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与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8大新兴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了以常德卷烟厂、中联重科为核心的烟草、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中联建起成为全球最大的塔机生产基地;以溢多利、迪文科技等为核心的“1+N”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以力元新材料、金富力新能源、中锂新材料、飞沃科技等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正在快速崛起。目前,全市年产值过百亿产业达到11个。
同时,推动产业融合。先后实施数字企业、“企企通”、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上云上平台”等行动,18家企业获得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证书,飞沃科技入围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常德牌水表、金康光电入围全省“数字新基建”100个标志性项目;建成常德云计算中心、常德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帮助2万多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实施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城镇和行政村光纤、4G覆盖率均达100%,建成5G基站达1451个。
园区提质夯实发展平台
园区是推进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近年来,常德各园区坚持走特色化、集约化、人性化的提质升级路子,喜讯频传。
2019年,全市园区完成产值2151.4亿元,增长13.5%,其中省级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2%,常德经开区、常德高新区、石门经开区、桃源高新区园区综合评价跻身全省前30。
彰显园区特色。健全了“两图两库”,明确“主特产业”,加快特色发展,常德高新区获批国家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常德经开区获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成了7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6个特色园区。
加快园区建设。五年来,园区共投入超500亿元,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超1150万平方米,基础建设和功能配套全面升级,实现了项目“筑巢引凤”、企业“拎包入住”。
激发园区活力。赋予国家级园区199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启用省级园区“2号公章”,3个园区入围全省首批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常德经开区实行“大部制”改革。推动11个园区与25个沿海园区结对,加快了园区走出去。
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制造。
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关闭煤矿企业28家、非煤矿山45家,淘汰关闭造纸企业33家,整治石膏矿山44家,关闭和整改“散乱污”企业156家,搬迁改造化工企业12家;开展地条钢、粘土砖、散装水泥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市无钢铁生产企业,238家粘土砖厂全部关闭。
推动绿色发展。全市创建省级以上绿色示范单位15个,常德经开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力元新材等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中车新能源获评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7家企业获得省级两型工业企业认证,31家企业完成公益性节能诊断,28家企业通过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19家重点企业开展了节水技术改造,冀东水泥入围国家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建立全省首个铝循环再生产业园,2016年以来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超过3200万吨。
实施节能减排。按照“蓝天保卫战”的要求,切实抓好工业污染源管控,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32.6%,超额完成“十三五”下降18%的目标。全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全市累计推广量达到1.5万标台,常德被认定为全省“绿色公交”城市。
环境优化强化发展保障
欲破坚冰,政策先行。先后出台帮扶工业企业十条、进一步降费减负通知、应对疫情“稳企十条”等政策,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印发10000多本《惠企政策汇编》《减负政策汇编》,让企业对各级惠企减负政策“一本通”。
以心换心,以情暖心优服务。组织“千名领导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百名领导结对服务百家企业”、公安局长和银行行长联企业等活动,举办德商恳谈会、企业“双十佳”表彰、企业领袖峰会等会议,开展企业家大讲堂、企业家接班人特训营等免费培训,向1600多名企业法人发放惠企VIP卡,传递了“成就企业家、厚待投资者”的鲜明导向。
破解要素瓶颈。全省率先设立中小企业过桥资金,通过产业基金、银行授信、担保贷款、股权基金等各种形式,为企业融资输血;设立工业扶持资金,带领企业跑项争资,每年支持企业的各级项目资金增加到近5亿元;对增长速度快、税收贡献多、就业作用大、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设置“个性化奖励”,已为100家企业兑现奖励4905万元。
5年,常德工业经济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一组组数据,印证了数年来常德为发展工业所迈出的坚定步伐;一次次飞跃,描绘出常德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常德工业,正在壮大、优化、创新、竞争中走向未来。
擘画蓝图 务实奋进“十四五”
历史的指针,指向了新的刻度。启程“十四五”,常德工信人将始终与中央、省委、市委同心同向、同频共振,铸就“一心为工、积极进取、奋勇争先”的工信魂,以更加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全力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努力为开放强市产业立市当好扛旗手、排头兵,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贡献工信力量,全力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十四五”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十四五”期间,全市工信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眼“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紧跟“四个强国”建设,围绕“三个高地”战略定位,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常德工业经济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预期全市规模工业继续保持合理增长区间,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0家以上,年新开工亿元工业项目100个以上,园区每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0亿元、新建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以产业集群为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围绕工程机械、烟草、健康食品、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及电子信息等新兴优势产业链,坚持补短板与锻长板相结合,实施“一链一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深度融合,引导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
加快建材、化工、纺织服装、纸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技改升级、智能改造,推动“老树发新芽”。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化持续增长能力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瞄准500强、上市公司、行业龙头,开展精准式招商、产业链招商,力争在招大引强上实现新的突破。引导存量企业通过技改、扩建等方式,新上项目,扩大产能,增加体量。对亿元项目、重大项目实行台账管理、挂图作战、一线调度,确保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坚持项目为王、落地为金,细化任务分工,强化压力传导,形成新的“项目竞赛”氛围。
以特色园区为基础,打造现代产业平台。引导各园区培育“主特产业”,打造“镇园之宝”,深化“结对合作”,推动“协同发展”,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力争常德经开区、常德高新区产值超过千亿、跻身全国百强;坚持集约节约发展,注重投资强度、亩均效益,盘活园区闲置土地、厂房等资源“腾笼换鸟”,变粗放式开发为精明式开发;完善园区规划,推动产城融合,加强基础配套,建好标准厂房,提升园区的承载力和吸附力;深化园区改革,在权限下放、薪酬制度、选人用人、考核评价等方面创新实践,形成更加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
以转型升级为重点,提升经济发展质效
坚持创新驱动、品牌带动,支持企业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成果转化,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破零倍增”三年行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加强质量体系建设,扩大品牌市场影响。
突出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广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一批智慧园区、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积极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加快节水、节能、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应用,强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监察,实现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发展。坚决落实产业政策、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以服务企业为根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大力推进“1515工程”,重点扶持一批千亿、百亿、50亿、10亿体量企业;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开展上市企业、“小巨人”企业培养计划,力争每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0家以上、培育省级“小巨人”企业20家以上,五年内新增3家左右主板上市公司。
以“放管服”改革为契机,优化涉企服务、提升行政效能,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核心服务机构、创业创新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一站式、一条龙”服务。
完善和落实惠企政策,采取降费减负、争项争资、个性奖励、专项扶持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创新服务方式手段,搭建供需对接渠道,着力解决企业融资、引才等问题。
深入开展领导干部、部门单位等联企业和项目活动,实行“上门式”服务,为企业精准帮扶、排忧解难。塑造“德企”文化,倡导“德商”精神,推动企业家的培训和交流。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