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0年工作总结
(一)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及所做的主要工作
2010年是我市工业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期。一年来,全市工业战线按照“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围绕既定目标,抢抓发展机遇,加强综合调度,全力协调服务,推动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高位增长。实现了“十一五”的完美收官,与“十五”末的2005年相比,各项主要指标均实现了“翻番”。
经济总量翻番。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1234亿元,完成增加值519.1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5倍、3.1倍。特别是四个“百亿工程”成效显著。“百亿产业”方面:烟草、装备制造、食品分别完成产值322亿元、191亿元和158亿元;“百亿企业”方面:常德烟厂、创元铝业系列企业、中联重科系列企业分别完成产值304亿元、72亿元和82亿元;“百亿园区”方面:常德经开区跻身国家级开发区行列,全年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26亿元,创元工业园、灌溪工业园分别完成产值72亿元、65亿元;“百亿区县”方面:常德经开区、鼎城、澧县、桃源分别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26亿元、103亿元、105亿元和103亿元,顺利跨入了百亿区县行列。
经济效益翻番。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30亿元,同比增长48%,是2005年的3.4倍;完成利税总额296亿元,其中利润80.4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8倍、2.9倍。特别是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呈现出高效益、快增长、低耗能的态势。烟草、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产业以全市三分之一的耗能,为全市贡献了三分之二的工业增加值。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万元GDP能耗下降2.8%,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9%,顺利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
企业户数翻番。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到1006户,比2005年净增544户,增长1倍多;产值过亿元和过10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91户、12户,是2005年的3倍、12倍。特别是常德烟厂、金健米业、常德烟机、金鹏印务等4家企业顺利跨入湖南100强企业和湖南制造业50强企业行列。
园区经济翻番。全市11个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已开发面积达到35.1平方公里,比2005年扩大了1倍。园区内规模工业企业达到451户,是2005年的4倍;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566亿元,是2005年的6倍,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产业规模翻番。2010年,全市11个工业产业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078亿元,是2005年的3.3倍;“百亿产业”由2005年仅有烟草产业1个发展到目前的烟草、装备制造、食品等3个。特别是新兴产业提升明显。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加速,成为新兴产业的主要增长极。
投资总额翻番。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89.6亿元,增长55.4%;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58.9亿元,增长57.6%。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签约引进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和新上设备投资额5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2193个,总投资765亿元,是“十五”期间投资额的近3倍。
名牌产品数量翻番。随着“陬福”、“古洞春”等企业商标成功创建为中国驰名商标,使全市国家级、省级名品名牌总数达到了113个,比2005年增长了1.3倍。其中中国驰名商标6枚、中国名牌产品4项,省著名商标47枚、省名牌产品56项。
一年来,我们在谋划工业上不断进行了新尝试,实施了新举措,取得了新突破,概括起来主要是六个“强力推进”:
1、强力推进产业建设。以11个产业工作协调小组为抓手,加强了产业建设的指导、督促和调度。一方面,组织各产业集群工作协调小组结合国家、省出台的产业振兴规划,制定了各产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产业发展制定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特别是由市经信委牵头,起草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还组织全体市级领导广泛开展了“转方式、调结构”的专题调研,为工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明晰了思路,找准了路径。另一方面,把旗舰企业的培育和服务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出台了《培育产业集群旗舰企业的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加强了动员,加强了调度,并促请各产业小组经常性深入旗舰企业,排忧解难、抓好服务,千方百计促进旗舰企业的超常发展。35家旗舰企业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62亿元,同比增长31%以上,真正成为了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再一方面,加强了对西洞庭食品工业园的建设调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6次主持召开专题调度会和现场办公会,解决了诸多实际问题,并派驻了专门工作小组,开展专项协调服务,起草了《加快西洞庭食品工业园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了园区建设步伐。
2、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加强了项目开发。与35家旗舰企业、11个产业协调小组密切配合、联手运作,密集挖掘、开发和研究了一批工业项目,进一步充实了工业项目库,目前储备的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全民创业项目和设备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200多个。二是加强了项目引进。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和职能优势,积极开展产业招商、集群招商、链条招商,全年共新开工建设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07个,其中亿元项目36个,计划投资额200亿元。仅市经信委就引进落户2个亿元以上项目,投资1.23亿元的大北互互感器项目一期工程已全面竣工投产;投资2亿元的贝特莱尔光电技术项目已签订协议,即将动工兴建。三是加强了项目调度。改月调度为旬调度,及时掌握项目投资进度,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了台账和化解销号机制,督促各单位及时会商、限时化解,累计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500多个。四是加强了项目服务。除搞好环境服务外,特别加大了为企业争资争项的工作力度。全年共申报“国家重点产业振兴”、“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省技术改造资金”、节能减排等5大类71个项目。目前,已到位上级专项资金8956.8万元,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3、强力推进节能降耗。一是分解了节能指标。市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动员大会,与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签订了节能降耗责任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了各县市区,并细化到了重点企业,落实到了具体责任人。二是淘汰了落后产能。确定了61家第一批淘汰类和限制类的企业名单,并严格按照中央精神,执行了差别电价。特别是对全市应淘汰的22家小水泥企业进行了关停,并严控了三大火电厂丰水期的发电。三是开展了节能宣传。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了“节能攻坚、全民行动”的主题节能宣传周活动,发放宣传资料近2万份,提升了广大市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四是狠抓了节能技改。引导高能耗企业加大节能技改投入、提升节能水平。创元铝业投入6亿元实施了节能循环利用工程,雪丽造纸、华耀浆纸、天洁纸业等企业均投入3000多万元上马了热电联产项目。此外,市经信委全年累计向上申报节能技术改造国家财政资金项目8个,省节能奖励资金项目6个,清洁生产项目5个,资源综合利用项目4个,争取到位上级节能专项资金3043.8万元,为企业节能提供了强力支撑。五是狠抓了节能调度。及时分析和掌握全市规模工业、重点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对能耗上升明显的县市区和企业,及时召开专门调度会,督促落实整改。特别是加强了对纳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省百家企业节能行动的13家重点能耗企业节能工作的调度,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完善管理制度、开展评价考核,确保了能耗调控到位。
4、强力推进企业创新。牢牢把握“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刻内涵,着力引导和指导企业开展全方位的创新工作。一是鼓励技术创新。认真落实国家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在常德烟机、金健米业分别设立了机械研究技术中心和食品产业技术检验中心,推动了行业技术共享。洞庭药业、金鹏印务成功创建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使全市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了7个。二是推动品牌创建。市经信委、市工商局按照《争创名品名牌工作规划》和《2010年度创名品名牌工作目标》,组织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为企业创牌提供信息咨询、认证咨询、品牌推介、商标代理等服务,推动“陬福”、“古洞春”两块商标成功创建为中国驰名商标,使我市的中国驰名商标达到6枚。三是引导思路创新。会同湖南大学MBA培训学院创办了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相继聘请上海交大知名教授余明阳、天津工大知名教授孙中一、武汉大学知名教授汪涛、资本运作专家单祥双等来我市开展了品牌创建、企业文化、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等专题讲座,引导企业家更新发展思路、创新管理理念,累计有1000多人次参听了讲座。组织部分优秀企业经理(厂长)赴新疆学习考察了天山毛纺、金凤科技、特变电工等上市企业在战略定位、生产经营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使企业家们不断实现了知识更新、思想洗礼、能力提升。
5、强力推进非公经济。全市非公经济全年完成增加值7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所做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了规下企业调度体系。实施了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出台了《常德市规下企业调度管理办法》,建立了专门的调度体系和调度机制,对全市200多家成长性强、发展潜力大的规下企业开展了引导、服务和调度,推动168家规下企业顺利成长为规上企业。二是强化了全民创业工作。密集采取政策激励、典型引路、项目引导、调度推动等举措,有效激发了全体市民的创业热情,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加速发展,全年仅新催生民营工业企业就超过300家。特别是调整了全民创业的政策取向,进一步降低了项目申报门槛、增加了扶持资金额度、扩大了政策的覆盖面。全市全年共申报全民创业专项扶持资金项目157个,已为其中87家企业兑现扶持资金611万元。三是加大了争资争项力度。对27家“小巨人”计划企业和44家“创业”计划企业的项目进行了认真的摸底调度,成功申报11家“小巨人”计划企业和22家“创业”计划企业项目进入了省里的扶持“笼子”,争取到位扶持资金259万元。
6、强力推进主体活动。在贯彻落实涉企发展政策方面,市经信委将2002年以来中央、省、市三级出台的涉企政策进行甄别、梳理、整合和归纳,结集成书,精心编印了6000本《工业企业发展政策百问》,免费赠送给企业,并与各县市区工信局一道,组织专题学习、集中讨论、知识抢答赛200多场次,在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等媒体上发布政策信息500多条(次),切实提高了政策的知晓面、普惠率和执行力。全年仅各区县市就为企业争取上级政策扶持资金9698万元,兑现各类奖励13548万元,减免税费9047万元,赢得了企业的好评。在“千家部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方面,市、县两级所有单位和部门各对口帮扶一家企业,向企业派驻了专门帮扶工作组,调查研究,排忧解难。全市共有2300多名干部参与其中,为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2100多个,问题化解率达到95%以上。特别是人事、劳动、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先后组织了20多场企业用工招聘会、开展了50多次职工技能培训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用工问题。在创建“四高”园区方面,各地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速度发展的创建要求,强投入、强调度、强创新、强服务,在园区建设与发展上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进展。在高起点规划上,各工业园区都编制完成了远、中、近期发展规划,全市各园区全年新增工业用地12752亩,新开发面积9333亩;在高标准建设上,各园区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除武陵工业园外,均超额完成年初既定的目标任务;在高水平管理上,各地不断求新求变,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运行机制,特别是常德经开区、津市工业园在园区人财事权独立、封闭式管理、审批中心建设、全程代理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高速度发展上,11个园区新开工建设项目89个,总投资91.7亿元;净增规模企业69户,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566亿元,同比增长50.5%。在银企对接方面,市经信委、市工商联、市金融工作办等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召开了全民创业、非公经济暨工业企业银企洽谈会,共签约项目255个,其中合同项目33个、授信项目86个、意向项目136个,签约额105亿元。截止11月底,已有161个项目的贷款全部或部分到位,累计融资70.4亿元,到位率67%。此外,还先后召开了工业装备融资租赁洽谈会和中小企业主高端联谊会,使100多家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达成了融资意向。特别是指导临澧、澧县、石门、武陵等区县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使担保覆盖面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二)近年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启示和主要不足
客观地说,自2006年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工业强市”战略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我们在收获丰硕成果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1、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加速发展的关键。市委、市政府坚持用全部的领导力量和主要的工作精力谋工业、抓工业,形成了强大的领导方阵。五年来,市委常委会先后35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先后38次研究工业经济工作。书记、市长每年均保持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工作日在园区、企业和项目现场;全体市级领导每到一个区县市,都要深入项目建设现场,调研园区建设,对重大问题现场决策,现场交办;我们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产业协调服务机制,建立了全体市级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和十二大产业集群责任制度,形成了市级领导对口联系产业、核心企业、重点项目、战略投资者“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县两级五年来累计减少行政审批事项507个,真正实现了大优化、大提速。各区县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都把工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亲自部署、亲自调度,不断加大了工业经济的指导、督促和服务力度。各级各部门积极履责、主动作为,形成了浓厚的服务氛围。市、县两级纪委不仅向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派驻了效能监察室,还建立了发展环境月报告制度;澧县、临澧、安乡、汉寿等区县深入推进“多家费、一家收、分头拨”的税外费征管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减轻了企业负担;市委组织部、市经信委创造性地推行了企业外协机制,连续向72家民营企业选派了五批外协副经理(副厂长),帮助企业协调外部环境、协抓党的建设、协助争资引项,受到企业充分肯定;市科技局发挥职能优势,力促20家本地企业与15所大专院校进行有效对接,组建了20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加速了企业科技提升步伐;市商务局利用广交会、珠洽会、港洽周等高规格的展销会、博览会,组织本地企业参展,全方位推介产品,扩大企业知名度。等等。真正形成了“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条块一股绳”的合力兴工格局。
2、重点工作的步步推进是加速发展的保证。这些年来,我们对工业经济规律的把握逐步准确,方法逐步对路,每年都突出一个重点、围绕一个主题持续推进,形成了年年有重点、年年有突破的崭新工作局面。2007年,以“园区建设年”为主题,大力推进园区建设,随后,又陆续推进了常德工业走廊、澧水工业带、西洞庭食品工业园的规划和建设,为新型工业化搭建了平台,夯实了载体。2008年,以“工业项目建设年”为主题,加强了项目引进、项目建设、项目扶持的力度。工业投资、项目引进、建设速度均实现了超历史,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强大支撑。2009年,我们又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开展了“企业服务年”主题活动,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把金融危机的影响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今年,我们在进一步深化“企业服务年”活动的基础上,积极顺应国家宏观政策,全面打响了“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战。全体市级领导广泛开展专题调研,谋划“调转”之路、共商“调转”之策,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明晰了思路,找准了路径。实践证明,正是重点工作的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保证了工业经济工作的扎实推进、高效推进。
3、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是加速发展的动力。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部门高度重视涉企政策的贯彻落实,真正做到了让利于企、施惠于企,使政策效应不断扩大。一方面是完善了政策体系。密集出台了《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市本级工业发展奖励办法》、《关于加快培育产业集群的意见》、《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等10多部政策文件,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激励措施和实施细则,使操作性、针对性、适用性不断增强,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政策支持体系。特别是市经信委将2002年来中央、省、市三级出台的涉企政策进行梳理整合,创造性地编印了《工业企业发展政策百问》,为企业的争资争项、维权护利提供了可靠依据。另一方面是强化了兑现落实。我们严格遵循“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的理念,积极帮助企业向上争资争项。无论是条条部门还是块块部门,都主动为企业更多、更快、更好地争取到了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2006年以来,累计为企业争取项目400多个,资金总额突破3亿元。特别是积极兑现了市县两级的各类奖励政策,累计发放奖励资金8000多万元,激发和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全市上下发展工业的认识更高、劲头更足、力度更大,为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不竭动力。
4、工作方法的不断创新是加速发展的催化。近年来,我们主动研判形势、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工作中呈现出了诸多亮点。在工作着力点上,不断深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路,一手抓现有企业生产经营保增长,一手抓项目建设强化投入保后劲,确保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使“十一五”期间成为常德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在调度体系建设上,我们在建立和完善独立的经济运行调度体系的基础上,还坚持做到了“四个并举”,即:规上与规下企业调度并举;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调度并举;企业发展与要素配给调度并举;单项指标与综合指标调度并举。特别是在规下企业的调度上,对全市成长性强、发展潜力大的规下企业,建立了动态性的调度台账和调度机制。在服务企业上,相继开展了“企业服务年”和“千家部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活动,有力促进了帮扶工作在空间上的延续和对象上的延伸。各级各部门都结合自身职能,建立和健全了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市经信委率先提出和践行了“变管理为服务、寓管理与服务之中”的职能转变理念,并砍掉了所有审批项目,严格遵循了“项目不审批、服务不收费”的承诺。在园区建设上,市委、市政府按照大工业与园区工业统筹调度、综合协调的思路,旗帜鲜明地理顺了园区管理体制,成立了专门的工业园区管理办公室,将工业园区的管理、调度、统计、考核等职权明确赋予到具体部门。与此同时,还启动了创建“四高”园区活动,并要求各级提高园区的自主决策权、管理权,提高园区对企业的服务力度,创新园区的各项管理调度机制和服务机制。
这些年,尽管我们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整体上讲,还突出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总量不大。从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来看,2006年为9.8%,2007年为10.6%,2008年为10.5%,2009年为11%,虽然达到了全省的十分之一,但与长沙、株洲、岳阳的先进地区差距还在逐步拉大。二是结构不优。①科技含量低。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只有58家,占全省的6%,特别是电力、造纸、化工等传统行业,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生产工艺,给环境容量带来巨大压力。②产业链条短。我市工业产业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环节,设计研发、深加工等链条不健全,很多企业两头在外、受制于人。③高能耗企业比重大。全市有61家重点能耗企业。在全市191户“亿元企业”中,高能耗企业有17家,占“亿元企业”总数的9%。在确定的35家旗舰企业中,也有9家属于高能耗企业,占26%。三是骨干不多。①缺乏大企业。除常德烟厂、中联重科、创元铝业等企业外,其他企业规模都不大,亿元企业只占规模企业总数的14.8%。上市公司仅有金健米业、大湖股份两家,且均为农业版块企业。②缺乏大产业。目前,仅有烟草、装备制造、食品等三个“百亿产业”,电子信息、医药等产业的规模都在30亿元以下,最小的盐化工产业不到10亿元。③缺乏大品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少,与沿海发达地区处处有名牌、家家有名品的格局相去甚远。四是后劲不足。近年来,我们引进新上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还没有投资过百亿元的项目,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也为数不多。部分续建和新上项目由于资金问题、市场问题等原因导致进展缓慢。上述这些问题和“短板”,是我们当前的薄弱环节,也是今后的主攻方向。
二、“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面临形势的初步分析及总体目标
“十二五”是工业经济转型的战略枢纽期,虽然形势千变万化、瞬息万变,但基本趋势是可以研判的。对于我市而言,我们的初步判断是:既面临严峻挑战,又蕴含重大机遇,而且机遇大于挑战。
(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十二五”时期适逢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再平衡期,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将不可避免地发生重要变化,我市自身发展进程中长期积累的一些问题也将逐步显现,加快发展面临着不少挑战和压力。一是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面临众多的不稳定因素,复苏的复杂性、曲折性将进一步显现和放大。世界经济没有出现实质性复苏,在底部徘徊的时间将会延长。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为了促使经济复苏,世界各国纷纷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增发大量货币推动“再杠杆化”政策,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埋下了通胀的隐患。此外,美国的次优债危机有可能继次级债危机之后,引发新一轮危机,世界经济仍将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二是国内经济形势趋严趋紧。主要是宏观经济政策将会逐步趋紧,国家明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随着国内通货膨胀隐患加剧、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步伐加快,今后国家将会在货币政策、生态环保、用地审批、资源开发等方面陆续施行从紧政策,将给我市实现跨越发展加大难度。三是省内区域竞争更加激烈。为争取发展的主动权,省内各地都在利用市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抢占发展制高点,打响了新的资源要素战。可以预见,区域性竞争正呈现进一步加剧趋势,尤其是对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的争夺必然更加激烈。面对省内各地加速赶超、竞相发展的来势,常德保先进位的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长株潭地区凭着“两型”社会试点的强大政策优势、岳阳凭着通江达海的便利交通优势、郴州凭着连通粤港澳的巨大区位优势,借梯上楼、借船出海的潜力较大,有可能把我们越甩越远。四是我市产业“调转”任重道远。长期以来,我市整体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工业产业层次较低等问题比较突出,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高附加值逐步成为产业经济重要导向的新形势下,我市产业发展的道路还很曲折、任务还很艰巨。
(二)面临的难得契机
“十二五”时期,基于全球经济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会改变、全省加速发展工业经济的战略不会改变等基本判断,我市新型工业化也将面临难得的发展契机。从全球背景看,尽管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但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还是没有根本改变,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向好,全球性的消费需求将随之增长,世界贸易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加速流动、以发展低碳经济为重心的绿色工业革命蓄势兴起、新技术新产业新市场加快形成以及全球消费升级、技术创新和人口活力带来的动力仍然较强。这些都为我市加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从国内形势看,“十二五”时期仍然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措施的逐步见效,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市场信心增强。未来,国家将着力平衡国内生产力布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支持发展新能源、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等等,无疑为我市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有利于我市在政策、资金、重点项目布局等方面争取国家更多支持。从省内环境看,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四化两型”战略,未来五年全省将紧紧围绕这一战略,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产业“转方式、调结构”以及产业振兴等重大举措,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这将为我市加速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转变创造了难得机遇。从我市现状看,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走“工业强市”的路子,逐步夯实了加速发展的底子,积淀了后发赶超的基础。一是能力的提升,为加速发展准备了条件。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历经了洪涝灾害、雨雪冰灾、电力短缺、金融危机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在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过程中,我市各级各部门历练了克难能力,提高了工作水平,驾驭风险、驾驭形势的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广大企业御风险、抗打击的能力明显增强。二是发展的成果,为加速发展准备了条件。这些年,我们抓产业、抓园区、抓投入、抓项目,推动工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特别是形成了烟草、装备制造、食品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催生了创元工业园、灌溪机械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引进了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一批战略性项目,为加速发展、跨越发展积蓄了力量,增添了动力。三是项目的积累,为加速发展准备了条件。一方面,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已建成的重大项目正在步入发展正轨,即将发挥井喷效应。据估算,前些年建成的大项目将净增销售收入260亿元左右,企业技(扩)改将拉动经济增长360亿元左右。另一方面,海螺二期、金天钛业钛材深加工、三一重工常德工业园、中联重科汉寿工业园等正在上和准备上的重大项目将在“十二五”期间竣工投产,特别是常德烟厂规划实施的200万大箱“芙蓉王”生产线异地扩改项目,总投资在60亿元以上,更让我们信心倍增、把握倍增。四是平台的夯实,为加速发展准备了条件。总体来看,我市工业发展环境已逐步向好、涉企政策体系已逐步健全、各类服务平台已逐步建立,特别是全市上下对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已经形成广泛共识,“工业强市”理念深入人心,谋工业、抓工业的力度空前加大,措施空前有力,氛围空前浓厚。基于这些有利条件,只要我们精心把握,主动作为,就一定能在这个五年里实现新跨越。
按照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工业经济的实际,“十二五”我市工业经济总体发展目标是:以打造两个“千亿工程”(烟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为牵引,确保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2015年达到3500亿元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2015年达到1200亿元,全力实现“1171”,即:1个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7个产业产值过100亿元。具体来讲,就是到2015年,烟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食品产业达到400亿元以上,有色金属产业达到300亿元以上,纺织产业达到200亿元以上,电子信息产业达到100亿元以上,建材产业达到100亿元以上,林纸产业达到100亿元以上。生产方式得到明显转变,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经济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三、2011年工作思路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推进工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之年。工业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工业强市”的战略不动摇,牢牢把握“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以提升发展质量、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企业发展、实施节能降耗为重点,坚持加速与转型并举、带动与互动并举、内引与外联并举、创造与创新并举,突出产业升级,推进“两化”融合,激励全民创业,狠抓安全生产,在调整结构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探求新的发展路径,确保全市工业经济高速、健康、可持续增长。
发展目标是:按照“加速、扩量、提质、增效”的要求,确保全市规模工业(按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口径)总产值增长25%以上,达到1400亿元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达到600亿元以上;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8%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5%以上;转方式、调结构取得较大突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力争保持全省第一;在全省新型工业化考核中确保第二方阵。
具体工作就是打造“四个百亿工程”,实施“五性发展”,推进“四大活动”,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
(一)打造“四个百亿工程”
着力打造烟草、装备制造、食品、铝材及新材料、纺织等“百亿产业”;
努力培育常德烟厂、创元铝业、中联重科等“百亿企业”;常德烟厂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过400亿元。
切实建好常德经开区、创元工业园、灌溪工业园等“百亿园区”;
加快建设德山、桃源、鼎城、澧县、石门、津市等“百亿区县”,力争石门、津市两个县市顺利成为“百亿区县”版块新成员。
(二)实施“五性发展”
1、突出项目建设,实现投资拉动性发展。一是强化项目开发。着眼优势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开发一批战略项目、技改项目,充实、完善、优化项目库建设。紧扣国家宏观政策,争上高新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项目,引导产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实现改造、提质、增效。二是强化项目引进。主动对接央企、外企等大企业、大集团,对接长株潭“两型”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辐射,拓展对接合作领域,着重引进一批先进制造、先进技术、先进环节的项目。重中之重是实施“双百”战略,即:确保全年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00个以上,其中过亿元的项目力争30个以上,过10亿元的重点项目力争10个以上;确保新上设备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100个以上。三是加快项目建设。千方百计督促常德烟厂“芙蓉王”200万大箱生产线异地扩建、中联重科配套产业园、创元铝业精深加工、三一重工常德工业园、金天钛业钛材深加工、大汉汽车豪华客车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尽快投产见效。四是强化项目服务。进一步完善领导联系产业、联系项目制度,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到场、及时会商。
2、突出集群培育,实现产业驱动性发展。一是落实产业政策。修订并完善我市的产业振兴规划,与国务院、湖南省的产业振兴规划有机对接、接续配套,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上,要紧扣常德实际、紧跟政策走向,争取2-3个产业挤进省里重点扶持的笼子。二是培育旗舰企业。按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关于培育产业集群旗舰企业的实施意见》,在资金投入、土地供给、税收返还等方面给予倾斜。力促十亿企业成群,百亿企业成阵,烟厂成为千亿企业航母。打造常德烟厂、中联重科、创元铝业三大标志性企业,构筑我市工业主导支撑体系,特别是依托大企业、大公司,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总部经济,努力实现价值链高端在常德,生产的核心环节在常德,利税的主要分成在常德。三是培育链条企业。敦促各产业工作协调小组与相关职能部门、各产业核心龙头企业一道,定期集中研究、挖掘、包装整理相关配套协作项目及“专精特新”项目,创办上下游链条企业,实现纵向延伸、横向配套。四是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等服务平台;发展精深加工和配套产业,拉长设计研发、仓储采购、销售营运等环节;积极探索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等“三流合一”的全程自动交易模式,合理布局重大物流项目,全面推进柳叶湖物流园、湘西北(常德)现代物流中心、澧县物流园等现代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特别是服务好豪德集团投资 50亿元、占地3000亩的现代物流中心,进一步放大常德的大商贸、大物流效应。全面启动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加快建设企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技术咨询、培训服务等平台,重点支持德山酒业、金健米业、玉洁食品等企业试点建设,先行先试。
3、突出“两化”融合,实现信息带动性发展。一是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引导企业在产品设计、设备改造、生产工艺、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环节,加大信息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工业生产全流程的信息化水平,提升企业产品质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探索建立分行业的信息化评价评估体系,深化信息技术在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行业的应用。二是加快建设信息服务业步伐。加快发展科技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信息发布等新兴信息服务业,延伸信息产业链条。借助信息化条件,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三是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加快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传感网与通信网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物联网、数字家庭等相关产业,推动社会领域信息化,建立覆盖全市企业的信息交流平台。
4、突出结构调整,实现科学持续性发展。一是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牢牢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业要素再流转、再布局的有利时机,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步伐,特别是加快培育发展优势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配套政策,加大资金扶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项目报批、财税支持、土地供应、要素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规模,提升份额。二是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质量。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加强攻关,研发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切实提升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加速创牌步伐,力争2个以上企业商标成功创建为“中国驰名商标”。扶持力元新材、金天钛业、中泰特装、耀弘纳米、华南光电等一批高新企业发展,形成和保护一批核心知识产权。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筛选10个以上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100个以上重点产业技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切实增强全市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由常德制造向常德创造的转变中抢占先机、有所作为。三是强化节能降耗,推行低碳经济。①严控“两高”项目。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淘劣的思路,严格控制新上高能耗、高污染项目。②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继续贯彻落实限制类和淘汰类企业实施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等措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抓好水泥、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工作,限制过剩产能发展。③深化公共节能。突出抓好建筑领域、交通领域、公共机构领域、公用事业领域的节能工作,突出抓好燃煤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源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灯节能工程的建设,充分发挥电力执法支队、节能监察中心、散墙办等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强能耗监管,加大执法力度。④培育“两型”产业。大力培育“两型”园区,开展园区间企业协作和产业配套,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资源节约和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大力培育“两型”企业,推行低碳生产方式,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促进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高效利用、清洁利用。⑤引导节能技改。引导重点能耗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延伸、优化产品链条。引导企业加大节能降耗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努力帮助企业向上争取更多的节能技改项目和专项扶持资金。
5、突出全民创业,实现产业内生性发展。一是实施典型带动。积极开展全民创业“双十佳”评选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一批业绩突出、社会贡献大的先进典型,进一步激发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强项目引导。同步建立项目发布制度,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将项目名称、前期投资额、产品市场前景、核心企业采购途径等信息公开发布,让民众知晓项目、了解项目,积极引导民资投向。鼓励和引导创业主体围绕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发展关联配套企业,实现相关零部件生产供应本土化、本土企业发展集约化,特别是围绕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恒安纸业、冀东水泥等大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配套上作文章。三是夯实创业平台。积极引导开发商和民资入园建设标准厂房,并出台政策,对投资主体在减免规费、简化手续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优惠。各县市区年内都确保建好1个以上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积极鼓励初创企业入驻,对新入园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租金补贴等扶持,降低创业者的先期投入成本。
(三)推进“四大活动”
2010年是工业经济四大主题活动的启动之年,2011年是推进之年,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做好“深化”和“完善”两篇文章,推动活动向规模更大、效果更佳、层次更深的方向发展,确保活动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1、有效推进贯彻落实涉企政策活动。一是抓好学习宣传,扩大政策的知晓面。督促市县两级工业经济主管部门通过政策解读、条文展播、上门指导、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政策条文的知晓面、普及面。二是抓好政策更新,提升政策的时效性。对国家、省里发布的最新政策,及时转载和更新,通过网站、期刊等形式和渠道,向全市企业发布。在主流媒体和政府网站上设立咨询平台,方便企业全面了解政策、咨询政策,并责成各级各部门安排专人及时为企业释疑解难。三是抓好兑现落实,增强政策的普惠率。督促各级各部门搭建好政策兑现平台,为企业全方位地提供信息、给予帮助、主动兑现,确保政策的贯彻落实无盲区、无死角。同时,敦促他们主动为企业更多、更快、更好地争取上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四是抓好调度督查,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对活动开展情况每季度调度一次,对政策的知晓程度、落实程度和企业受惠的程度开展两次以上的专项督查。选取1-2个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如:中介机构收费高以及重复评估等问题开展进行有针对性的督查和治理。
2、扎实开展“千家部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活动。各级各部门的驻企帮扶工作组做到队伍不散、热情不降、力度不减,重点是协助解决企业的政策兑现难、融资难、人才培训难、企业负担重等难点、焦点问题。一是加强服务。①减少行政审批。对审批事项进行一次集中清理,该取消的一律取消,该调整的必须调整。同时编制审批目录及办事指南,并予以公开。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推行涉企事务限时办结制和工业项目全程代办制。②减轻企业负担。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多服务、少收费,多提醒、少罚款,必须征收的费用按规定标准下限进行收取。公共信用评级、资产评估和审计结果在全市范围内通用。③转变服务方式。加快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初创企业开展质量认证、环保认证、标准认证和创名品名牌等活动。④改善服务态度。落实首问责任制、一次告知制、全程代理制,推行文明服务、热情服务、标准化服务。二是加强调度。进一步完善企业发展环境月报告制度,建立市县两级统一的调度体系,做到常态化、经常化,探索建立部门联系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强考核。一方面加强服务工作考核。主要是对服务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倾向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考核。另一方面加强争资争项考核。把部门为企业争资争项、落实政策的情况作为考核的重点,确保争资争项工作措施有力,行之有效。
3、科学实施创建“四高”园区活动。一是进一步修订完善规划。引导各级园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远、中、近期发展规划,结合实际、科学定位,切实改变“小而全”的发展格局,重点培育2-3个支柱产业,形成专业园区、特色园区。二是进一步加大投入。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多元投入、项目带动、滚动发展”的思路,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通过投资、联营、入股、收购等方式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各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必须达到5000万元以上,市经开区达到3亿元以上,西洞庭食品工业园达到1亿元以上。三是进一步创新机制。遵循权责一致、全程代理、高效服务、规范运行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园区管委会的职能,积极探索园区经济、园区财政、园区开发的市场化机制,逐步推动园区由行政型向企业型、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同时,敦促各级园区年内把园区审批中心全部组建到位,推行封闭式管理。四是进一步加快发展。加速推进市、县两级城区内的部分企业“退城入园”的同时,吸引优势项目、大项目、高科技项目、节能环保项目入园,切实提高入园项目的投资强度和投入产出率。重点抓好市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园、染整“三集中”工业园、灌溪工业园、创元工业园、西洞庭食品工业园、三一重工常德工业园、中联重科汉寿工业园等专业特色园区建设。
4、深入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一是加强引导,健全金融机构。坚持国资、民资、外资一起上的理念,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健全金融机构。①积极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主渠道作用。分区域、分产业开展好银企对接活动,并敦促各国有商业银行多创金融产品,改进信贷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市经信委、市金融工作办要加强督促,对各类银企洽谈会所签的意向、授信、合同类项目履约落实情况每月调度一次,每季度督导一次,并与签约行进行协调,切实提高履约率和到位率。②加快引进外地商业银行,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净化信用环境,吸引更多外地商业银行来常德设立分支机构。对已经落户的外地银行,重点是加强服务协调,帮助拓展业务。③加快组建市属商业银行,积极稳妥的推行城市信用社股份制改革,尽快组建成为地方商业银行,尽快开展信贷业务。④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全力支持临澧县开展“村镇银行”试点,并积极做好对上的汇报衔接工作,争取更多的县市区挤进全省金融试点笼子;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社区多方筹措股本,组建社区银行。二是加强指导,夯实担保体系。探索建立财政资金、企业资金、社会资金共同出资的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建立会员制担保公司,探索会员担保、联袂担保等新型担保机制,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发展;发挥市财鑫投资担保公司的作用,确保担保贷款业务保持30%的增长比例;在加强监管、严格投向的前提下,指导有条件的县市区建成小额贷款公司和民资担保公司。三是加强监管,优化金融生态。指导企业开展诚信建设,规范财务,诚实守信。引导金融机构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引导县市区创建金融安全区,全面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2011年1月